9月11日——12日, 沈阳故宫博物院召开“清前史研究中心成立暨纪念盛京定名380周年学术研讨会”。我院研究员陈跃博士应邀参加大会。
本次学术会议有来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历史博物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台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京畿大学、韩国庆北大学等58家单位的国内国际专家学者、嘉宾共120人。会议研讨主题围绕“博物馆管理”、“清前史”、“满族历史、文化与满语文”、“盛京史地与文化”、“清宫史、文物、考古”等五个方面。
与会专家认为,清前史的研究,着力点在满族的崛起与金国(清)的建立。关于满族的形成及扩张,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先生认为主要是民族的渗透、融合,以及八旗制度的建立。满族尚于学习、勇于创新,且能够“和而不同”,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朱先生认为清前史从时间跨度上是入关前后的延续;清前史研究虽然取得丰硕成果,仍是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学界同仁尚需孜孜以求,发表更有价值的论著;清前史研究需要关注建州女真的源流及谱系、清的辽东汉区政策等问题。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庄吉发先生介绍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的《满文老档》,认为这是万历三十五年清朝入关前用满文记录的档案。在分组讨论会上,诸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清前史研究进行了阐述。我院老师陈跃博士提交的论文《论清前期辽东地区的开发战略及其影响》一文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专家们就清前期东北开发战略及其成效展开深入讨论。
公元1634年,皇太极将沈阳命名为“天眷盛京”,标志着沈阳完成了从明中卫城到清初都城的演变,一跃成为清入关前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体现了满洲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清军入关之前,以盛京为中心,以辽东地区为主要范围,盛京文化逐渐兴起。盛京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一宫两陵、七庙四塔、十余座盛京王府、汗王宫遗址等等。会议结束后,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盛京故宫和清昭陵。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