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7日,长安丝绸之路学术沙龙暨中国边疆学前沿论坛在我校太白校区丝绸之路研究院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由我校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上海《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由丝绸之路研究院组织实施。来自西北大学、上海《学术月刊》杂志社、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和我校及陕西师范大学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由开幕致辞、学术报告和圆桌会议三部分组成。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助理席会东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副主任黄达远教授分别进行了开幕致辞。
学术报告分为“中国边疆”和“中亚史地”两个专场进行。
“中国边疆”专场由席会东副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牛敬飞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李鹏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王含章助理研究员先后发言。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黄达远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韦兵教授和我校丝绸之路研究院王晶讲师分别评议。
牛敬飞副教授从地缘政治考察十六国建国前后诸族入主中原前的迁徙切入,分析游牧交错地带对游牧政权发展的重要性和与游牧政权盛衰的关联性,指出十六国时期北方诸族入主中原是验证拉铁摩尔贮存地假说的绝好案例。
李鹏博士考察梳理了传统王朝国家语境下、清末民国和20世纪30年代国家危机下中国历史地图编绘的知识建构过程及特点,通过找寻近代中国领土空间建构与历史地图编绘之间的互动,反思了历史疆域与现实领土、国族建构与学术话语之间的关系。
王含章助理研究员结合自己在藏彝走廊的研究,介绍了藏彝走廊多元宗教领域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进展,以甘川交界迭部的藏族宗教作为多元宗教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个案分析了象征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在该领域研究中的有效性,并就藏彝走廊多元宗教的象征人类学研究结合了当前边疆研究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亚史地”专场由黄达远教授主持。我校丝绸之路研究院席会东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李如东助理研究员先后做了报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韦兵教授和王东杰教授分别做了评议。
席会东副教授以中国中亚粟特城邦与粟特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对中亚康国宫城壁画内容的复原与解释,对康国故都壁画中所反映的中古中亚粟特人的国家观和天下观进行构建和解读,对中亚粟特人天下观念源流进行梳理,进而分析了粟特国家的地缘形态和国家观念的形成的缘由与特点,粟特文明对丝路文明的的意义。
李如东助理研究员以自己在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群体中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在哈萨克斯坦调研资料为基础,以此观察苏联解体后东干人乃至中亚社会精英群体变化,并集中讨论了东干人不同群体和个人在应中亚“新语境”过程中社会身份的变化和社会权威的建构的问题。
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学术月刊》杂志社周奇博士主持。周奇博士王东杰教授、韦兵教授与黄达远教授分别作了引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原与内亚文明的比较互动、边疆学的概念学理反思、存在发展的目的意义,未来的比较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周奇博士对今天的讨论进行了总结。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拉下帷幕,取得圆满成功。(文/贾玉雪
图/吴松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