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6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教授应邀到北京陕西卫视演播室录制“问答两会”《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陕西自贸区升级版》专题访谈节目。作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陕西自由贸区)项目申报的最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卢山冰教授关于陕西自由贸区的建设谈了自己的想法。3月6日和7日,陕西卫视、陕西电视台一套播出专家访谈节目,卢山冰教授是唯一应邀在北京演播室录制节目的陕西省专家。
主持人:陕西自贸区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区,它的定位和任务究竟是什么呢?
卢山冰:每一个省份的自贸区在它的功能定位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唯独我们陕西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明确要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作用,要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还有人文合作新的模式,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也就是说,对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这种定位,就明确了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在西北地区发展中起到引领示范的效应。
主持人:其实现在一提到自贸区,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企业不是做金融的,就是做期货的,或者是做大宗贸易的。那么自贸区究竟和我们老百姓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卢山冰: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说它包含的范围非常非常广,经营的范围很广。除了大宗商品、生产、加工、贸易、物流,包括租赁它都是可以做的,而这里面就会提供大量的就业。
主持人:自贸区在发展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困惑,请问您怎么来看待这样的问题呢?
卢山冰:应该说我们在搞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现在我们政府职能转变,要通过很多平台、很多路径,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我们同时要考虑到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做什么,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政府就可以拿出来一个负面清单。
主持人:您觉得我们陕西自贸区应该向上海自贸区借鉴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呢?
卢山冰:我们搞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该考虑到营商环境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24日视察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时候明确指示,我们要把自由贸易区的营商环境打造成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这样的营商环境。所以说“三化”其实就是我们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指导思想。
主持人:拿到自贸区的牌子才只是一个起点,能不能把这块儿沉甸甸的牌子变成金字招牌,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围绕今天的话题,请您总结一个关键词。
卢山冰:八个字,一个是“改革”,在一个是“优化”,第三组是“发力”,第四个是“引领”。为什么把“改革”放在第一位呢,因为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改革的产物,就是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里面先试先行;第二就是“优化”,优化我们的营商环境;第三就是“发力”,什么意思呢?就是利用我们的这个优势,利用我们的特色,同时结合国际上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验,我们要发力;最后是“引领”,希望通过我们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能带动陕西经济发展,能引领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陕西自贸区是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截止到2017年年底,自贸区内新增的注册企业已经达到了将近1万户,特别是注册资金超过一亿元的企业已经达到了231户。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要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们也期待着年轻的陕西自贸区,能够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真正成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的排头兵。(来源:丝绸之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