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19日,我们随同陕西省科技厅领导就浙江省及上海市在“一带一路”建设、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及省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内容进行学习调研。历时五天三段的行程中,调研了有关政府单位、高校及企业,简记如下。
一、浙江省科技厅调研简记
(一)浙江在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上的经验——围绕“五端”协同发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浙江样本”
浙江省坚持“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五端发力,努力推进技术产权化、成果资本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商化,着力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
1.通过激活“需求端”,发挥企业转化主体作用;
2.扩大“供给端”,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开展合作,发挥高校院所主力作用;
3.搭建“平台端”,通过平台建设,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4.做强“服务端”,展开相应的“竞价拍卖”,完善基础交易服务体系,同时做好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桥梁作用;
5.优化“环境端”,应用“创新券”支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定专利权奖励制度,提出有关扶持政策,发挥全社会的合力作用。
(二)浙江发展的特征——资源小省,市场大省
1.省内地级市间与杭州市的差距不大,但是在县级层面上差别较大,发展最好的县经济量可达200多亿元;
2.浙江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且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有着浓厚的重商文化;
3.产业组织形式上,通过产业集聚、专业化分工等,大大降低了相应的成本;
4.与陕西相比,浙江民营经济活力更强,但浙江军民科技资源发展不平衡,区域内大型国企、央企、高校及科研机构数量较少。
(三)其他情况
1.浙江省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双边项目”合作,目前与以色列、芬兰、捷克、加拿大等均有合作;每年在国内外举办近20场的交流研讨会,研讨会更偏向于小型(50人左右),利于双方合作事宜的对接;建立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海外研发中心,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迈进;
2.自然科学基金的顶层设计工作上,设立“苗圃基金”、“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人才基金”等,由国家及省共同提供资金配套支持;
3.在对外科技交流工作上,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与国际交流合作的协同效力。一方面,与80多个国家建立联系,近年来注重举办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国内外展览工作的效果、规模及效益在不断提高;
4.之江实验室作为开放协同、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机构,按照“一体、双核、多点”的架构组建,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实验室人员不设级别,项目对外公开,旨在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
二、宁波市科技局调研简记
(一)三项重点工作,科技是重头戏
1.之前自己提出的“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目前已经中央批准挂牌,现正与国家发改委协商具体事宜。
2.在一带一路方面,加强与中东欧的合作,初步形成了一年一次会议的模式。2017年举办了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
3.积极申报自由贸易港
(二)宁波市科技发展四特征
1.企业是创新主体,90%的研发费用来自于企业;
2.创新创业活跃度高,每年创业的企业数量达到近9万家;
3.科技与经济融合度高,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发展程度高;
4.创新资源配置协同程度高。
(三)宁波科技大市场建设情况,与西安科技大市场有一定的区别。主要在于定位上,宁波的定位有两个,一个是政府搭建的公益性平台,另一个是以需求为导向、为民营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寻找解决方法。
(四)据宁波市科技局有关领导介绍,王永康书记在担任宁波市科技局局长期间主要力推了三件大事。
1.把“科教兴市”作为第一工程,建立了宁波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众多孵化器等;
2.围绕第一工程,积极开展两院一校合作。两院分别是中科院及兵科院,一校为浙江大学。
3.科技局内部改革,形成“三审一决策”的机制,即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处室联审与局长办公室会议决策。
(五)其他方面
1.宁波市的一项机制创新,设立孵化基金,但与往常固定年薪的形式不同,基金采用股权分红的形式,将25%的股权交给机构运行者,大大提高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2.2015年,宁波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企业难题竞标”,2017年全国共有20个地方试点。这个“竞标”主要由企业提出问题并提供资金,政府搭建平台并且给予一定的补贴,模式较为创新;
3.浙江省重商文化,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对科研创新有一定的要求,为此很多民营企业会建平台,设研究院。最为不同的是,其针对产业化研究,而非基础性研究。
三、上海市科委及张江高新区调研简记
(一)自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上海在开展广泛深入调研、加强与国家部委对接的基础上,制定形成了《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方案涉及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合作、增强互联互通功能、科技创新合作、人文合作交流及智库建设等六块内容。
(二)2017年,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委开展了“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国际合作项目、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
1.“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交流国际合作项目。目标是重点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与本市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来沪与本市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工作,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30万元/项,其中不超过50%的人员费用,须全额用于外籍青年科学家。
2.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致力于促进联合研究、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先进适用技术转移等,参与各方通过建立深度合作的机制,开展具体合作交流的活动,研究领域为自然科学领域,项目资助金额不超过150万元/项。
(三)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的四大抓手
1.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三省一市各项创新论坛、合作洽谈活动、工业博览会等活动。
2.区域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通过围绕民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支撑。
3.区域科技公共资源共享共用。包括继续推进现有的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条件保障、技术转移系统等五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内通用通兑机制;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联盟等。
4.积极组织区域科技合作活动。充分利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苏州)、浙江科技大市场等交易平台,探索推动三省一市科技成果、企业需求、专家、技术经纪人队伍等资源的共享共用,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区域联动等。
(四)先行先试,探索成立“民营张江科技银行”
由于科技企业融资具有无抵押、无担保等特点,难以准确把握其信贷风险的程度,传统银行不敢轻易涉足的领域,民营张江科技银行将先行先试。其主要着眼于信贷服务创新,将以“投贷联动“和”投贷保联动”为主要业务模式,解决张江高新区建设的特殊需求,弥补缺少专业服务科技金融的银行的短板,利好中小企业发展、科技项目以及团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