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举办《中亚论丛》系列讲座第三讲《中国中亚研究的知识传统、生产机制及其流变》

12月12日上午,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北大学《中亚论丛》编辑部、西北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亚论丛》系列讲座第三讲在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会议室成功举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李如东副研究员受邀为师生做了题为《中国中亚研究的知识传统、生产机制及其流变》的学术报告。讲座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学术报告以目前学界中亚研究的现状为起点,指出目前中国的中亚研究约等于中亚问题研究,这一现状引起了学者的反思,并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接着指出,中国对西北史地的记载古已有之。道咸之际,西北史地的考据之学兴起,使得中国传统史学与地理志中对今日中国边疆以及中亚地区的水利、山川、风物与人群的记载得以从传统的西域叙述中呈现出来,而且也将之导向了具有现代知识特征的方向。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的传入,中亚研究转向了欧洲东方学、西域史、中西交通史(中西关系史)、内陆亚洲民族历史研究(蒙元史)领域。1917年,当中亚被纳入到苏联的政治空间之后,“中亚”一词被更加严格的框定在“历史中亚”或西域的范畴之内。之后,中亚研究又转向从属于中国苏联研究的知识生产体系中,与传统的西域中亚研究出现了断裂。报告接着分析了当代中亚研究的内容,将其分为1950至60年代初的翻译苏联学者研究著述与配合民族研究工作阶段,1960年代中期以后的外研究-中苏关系研究-中亚研究两个阶段进行阐述。报告最后指出知识生产的内部转向使得中亚研究发生了断裂。目前,中国的中亚研究传统重新得到发掘,探讨在何种本体论上统摄中亚的“传统知识”与“近现代知识”具有必要性。目前中国的中亚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机制,但也初步呈现出由多学科背景从业者共同参与的知识生产格局。

李如东副研究员做讲座

席会东教授对报告进行总结

报告结束后,席会东教授进行了总结,认为报告体大思精、提纲挈领,既分析了中国中亚研究的历史,又为未来的中亚研究提供指导,希望我院师生能以李老师讲座为契机,将面向学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和面向国家重大需要的资政研究相结合,为我国自主中亚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做出应贡献。随后师生进行提问,讨论气氛热烈,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与会师生合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