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北大学与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成功举办了“中韩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中韩两国学者们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韩国“欧亚倡议”相互对接主题展开研讨。双方学者对中韩丝绸之路的合作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和意见。这是一次推动中韩合作交流的研讨会。中韩深化合作交流的行动在西安又一次得到见证。以下为与会专家观点建议的摘要:

“欧亚计划”与“一带一路”积极对接

大韩民国驻西安总领事 李康国

 

西安渐渐发展成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政策的中心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多样活动。去年5月举办的以“共建丝路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的第19届中国东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参加了这次会议。6月中旬举办的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暨第7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上,通过了《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西安倡议》。6月末由陕西省民营企业协会主办的“民营经济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关论坛在西安举办。韩国方面也十分积极参与在西安举办的各种一带一路有关活动。

今天的活动是在陕西省外事办公室、教育厅等中国政府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由我们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与名牌大学西北大学一起举办的,是韩国驻外使领馆中第一个举办“欧亚计划”与“一带一路”论坛的领馆。

韩国政府提出了通过沟通与开放,构建欧亚国家间和平交流与共同繁荣基础的“欧亚计划”构想。我认为这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旨在将古丝绸之路打造成21世纪连接东西方通路的“一带一路”政策是一脉相通的。我期待在“一带一路”的中心地西安,能够发掘更多合作想法,推动两个构想内容的进一步升华,就像丝绸之路上奔腾的骏马一样,韩中两国能够朝着美好的未来共同前进。

我们西安总领事馆会积极努力研究掌握“一带一路”政策的有关内容,并将“一带一路”有关内容传达给韩国方面,同时将韩国的“欧亚计划”有关内容介绍到中国,通过将两大构想联系起来,推动进行更多样的合作,实现两个构想的共赢发展。

今天的论坛仅仅是一个开端,目的在于提高对“欧亚计划”及“一带一路”两大构想的认识和理解。从韩国远道而来的两位学者是中国关系研究的专家。同时今天中方也有几位优秀专家学者进行发表,希望今天的论坛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

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推动中韩丝路交流

西北大学校长 郭立宏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众多共享的价值观念。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韩两国交往的中心。隋唐时期曾有大量新罗人在西安做官、出使、求学和求法,为两国相互交融、互学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以来西安不仅见证了中韩交流的盛况,也将中韩两国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城区紧密联系起来。当代西安仍然是中韩合作交流的重点城市和重要支点。韩国在西安设立总领事馆,韩国总统朴槿惠女士2013年6月访问西安,韩国三星集团落户西安,都见证并推动着中韩交流合作的深化。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西北大学在丝绸之路研究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长期以来,我校围绕“丝绸之路”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石油勘探合作开发和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2014年以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大学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和中亚学院,创建了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陕西高等教育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征程,形成了浓厚的丝绸之路研究氛围。我校丝绸之路研究院被吸纳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理事单位,在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智库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西北大学与韩国高校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2014年,我校与韩国高丽大学、首尔科技大学、建国大学、忠北大学、忠南大学、东明大学分别签署了《校际合作框架协议》,我校丝绸之路研究院和高丽大学韩国史研究所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书》。2014年有255名韩国学生在我校留学。今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进一步加强与韩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朴槿惠总统提出的“欧亚计划”,既是两国各自的发展战略,又为两国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我校丝绸之路研究院和韩国驻西安总领事馆共同发起筹备中韩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探讨中国发展战略合作方式和对接路径。研讨会得到各位领导、中韩专家、中韩企业家、中韩新媒体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论坛必将在推动中韩两国学术界、企业界的交流,推动两国发展战略的协调与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最后,我愿意借用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话来表达我对中韩交流合作的期望,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与韩中合作方案

韩国亚洲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所长 金兴圭

目前,中国主流战略思考已从“世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变成“日益发展的强大国”,并提出前所未有的中长期“国家大战略”构想及实践,其中“一带一路”构想为核心,包括开展“西进战略”、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中国不再局限于东亚地域大国,而是力图成为在全球战略范围内促进“一带一路”构想的“欧亚枢纽国家”中的核心国家之一。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韩国“欧亚计划”有相似的国际背景和实现路径,可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平台加强韩中战略协作,共同开拓东北亚发展的新空间,降低朝鲜半岛面临的风险,进而实现欧亚大陆的和平发展。

韩国朴槿惠总统在2013年10月18日举行韩俄首脑会谈前提出欧亚大陆倡议。包括几点:

一是提出从釜山出发,贯通朝鲜、俄罗斯、中国、中亚、欧洲的“新丝绸之路铁路”构想。

二是2013年11月与普京总统的首脑会谈中,共同认识到连接韩半岛纵贯铁路(KTR)和西伯利亚纵贯铁路(TSR)的必要性,并签署参与“罗津—哈桑”项目的谅解备忘录。

三是其构想为连接中国横贯铁路、西伯利亚纵贯铁路和蒙古横贯铁路。

四是先连接好南北内部的断道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对接到外部(海外)的铁路。

五是自2015年起,促进“欧亚丝绸之路友谊项目”和创设“韩-中亚合作事务局”。

可以看出,韩国对欧亚大陆倡议和中国“一带一路”的结合持积极态度。致力于发展“一带一路”与亚投行事业,并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谐、繁荣、稳定、和平作出贡献。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韩国“欧亚计划”,期待有这样的成果:加强韩国与中国“一带一路”的连接;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到东北亚地区的发展空间;应对中国东北三省发展战略对接并加强韩中合作关系。


 

深化地学领域合作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 李文渊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后,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和共同和平发展的重要倡议。

未来几年中国地质调查计划围绕服务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海洋强国五大需求,设置九大地质调查计划,其中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和信息服务计划中我们中心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开展地学合作研究、地质调查和信息交流,目的是从地学的角度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造福于人类的百年大计,是针对丝绸之路沿线中部社会发展处于凹陷状况而提出的。凹陷带就是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因此在发展时间和发展空间上,应该有最先发展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就是中亚及相邻地区和中国的西北地区。

因为中亚是世界新的能源资源基地,中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人均GDP世界排名近年来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出口的贡献很大。而中国西北是中国矿产品供给的接替基地,中国西北五省区经济总量2013年陕西排名第16名,其主要贡献是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产业。其他四省区在全国31个省区25名之后,但能源资源产业贡献也很大。由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首先要发展能源资源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镇,现在已被赋予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地位,其理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西安作为中国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战略,思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矿产权交易所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地学研究中心意义重大。所谓国际化大都市,首先应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国际金融业靠什么来带动?矿业权交易所是一很好的选择。西安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有着重要的优势。要建立国际矿业权交易所,必先建立国际矿产资源信息服务机构。西安是中国少有的地学科研、教育和地质勘查单位云集的地学大市,以资源与环境主题的大地学,为西安国际科技中心的创立,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资源经济带,西安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建立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为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可能,而西安大地学建设是西安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国际科技中心的一个重要路径。

积极开发绿色能源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王社亮

能源关系国际民生,能源生产消费和能源结构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能源行业要依托“一带一路”,开展绿色能源发展全方位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六十余年来,西北院面向国内外市场,在能源国际合作方面,开展了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发展规划研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源合作研究以及国外绿色能源前期工作和开发建设等。

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

面对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和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压力,积极开发绿色能源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共同目标。如何加快发展绿色能源?

一是做好规划,加强规划的引领作用,指导绿色能源科学发展。

国家编制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能源各规划期发展规划;各省区、市、县组织开展了能源发展规划;我公司近期承担了五省区相关地区的能源、可再生发展能源规划。

二是制定、修编行业标准、规程规范,对绿色能源发展提出技术要求。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了一批能源行业规程规范等标准体系的制定和修编完善工作,对绿色能源发展提出了更详细、更完善的技术要求。

三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绿色能源开发。针对水电、风电、光电等绿色能源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上的明显差别,积极推进西电东送。开展西部水电开发及外送规划研究和水电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研究;依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规划的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电通道,开展风、光、火以及抽水蓄能电站打捆送出风电、光电新能源的示范工程,为后续酒泉-湖南、宁东-浙江、蒙西-天津南、晋北-江苏等输电通道新能源打捆送出和消纳提供了借鉴。

四是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工作。针对经济新常态、能源互联互通、电力体制改革、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等新形势,继续做好绿色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及配套措施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欧亚倡议”和“新丝绸之路”的整合性

韩国国立外交院教授 李志镕

欧亚国家的21世纪新区域发展和整合战略构想正焕发朝气。尤其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新丝绸之路战略构想之后,欧亚经济圈欣欣向荣。韩国总统朴槿惠参加2013年欧亚时代的国际合作论坛并发表了“欧亚倡议”,该倡议将21世纪韩国经济增长发展战略重心定位欧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对其的积极参与。

所谓“欧亚倡议”是将冷战时期断绝的欧亚复活为“沟通、开放、创新、融合”的空间。欧亚倡议的口号是,将欧亚打造成“一个大陆”、“创新的大陆”、“和平的大陆”。

“一个大陆”,指的是强化交通、通信、物流及能源网络,确保欧亚大陆的连接性。为了活跃交流,先要打通“路”,借此谋求欧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的同时,以欧亚大陆经济圈为中心,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从而使欧亚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产业的枢纽。

“创新的大陆”,在于关注欧亚大陆国家拥有的21世纪技术创新增长动力的潜在能力,来创造出极大的协同效应。为此,应通过畅通相互连接起来,扩大、活跃人员和文化交流。

“和平的大陆”,就是欧亚倡议既是经济的未来发展展望,又是谋求东北亚和平与安全的政策。

欧亚倡议,就是通过扩大深化自贸协定等方式建设“制度的高速公路”,以此来推动涵盖欧亚大陆的庞大的单一市场的形成。

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和西南亚国家一起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亚国家通过丰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增长,结合欧亚大陆东西部区位优势,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将转变为现实。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自贸协定等经济体由高速公路连接起来的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从长期角度来看,欧亚倡议以贯通新丝绸之路的物流基础设施为基础,致力于促进经济发展而谋求制度上的合作。

为成功推进欧亚倡议,韩国与中国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构建战略和韩国欧亚倡议的落脚点类似,即共享通过欧亚大陆经济圈,打造21世纪新增长动力地带,追求经济合作与人文社会活跃交流的国际环境的核心目标。也就是说,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是韩国为推进欧亚倡议的需要合作的重要条件,韩国的欧亚倡议给中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完整性和具体性提供了充分条件。因此,为21世纪欧亚经济圈的形成,韩中两国可以说是共享目标和落脚点的核心伙伴。

在此情况下,我们不仅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还为欧亚大陆所希望的和平的大陆的实现进行外交方面的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与重点产业合作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卢山冰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与重点产业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明确了相互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在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中确立了“五通”合作领域: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明确了“八大重点产业领域”。
   一、政策沟通。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将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之间政府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特别是为开展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二、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第一,开展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达水平。第二,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改造合作。第三,共同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扩大信息交流合作。
   三、贸易畅通。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极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良好的商业经贸环境,促进共同发展。第一,在沿线国家之间加强合作,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第二,拓宽贸易领域,创新贸易方式,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第三,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第四,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主要产业合作,推动相关国家工业化进程。第五,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第六,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这是双向互惠互利的合作。近期,李克强总理在拉美国家访问时明确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不是单个企业走出去,而是中国优质产能企业实现工业化,帮助这些国家建立完备产业链,提高产业化水平。
   四、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第一,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组建运营。第二,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
   五、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通过对“五通”全面诠释,我们清楚地看到,“一带一路”倡议将侧重在几个产业领域开展合作,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与产业合作,能源资源合作,金融合作,生态合作,海上合作和人文合作”。
   最近,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透露中国在全球50个国家建立118个经贸合作区,77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些合作区既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平台,又是产业聚集的平台,对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实现共赢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希望中韩能够加强贸易合作区建设,共促两国经济发展。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