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至18日,我院席会东副教授在兰州大学参加丝路文明变迁与生存环境变化研讨会暨丝路文明联盟工作组会议,在大会报告《东西方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并就丝路文明、地图研究路径等相关问题和陈发虎院士等与会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此次研讨会由兰州大学、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考古研究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十余家单位的30多位学者,围绕丝路考古与历史、丝路文明演变与环境变迁、多学科方法应用进展、丝路文明联盟工作规划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席会东在上午的大会报告中,首先强调了东西方古地图对丝路研究的独特价值,指出古地图是突破文字和考古资料障碍、开展大尺度的域外丝路研究的捷径,能够直观反映不同文明的丝路知识和观念,具有文字文献不能替代的价值。
在报告主体部分,席会东分“海陆并进与点线结合:古希腊罗马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文明之轴和世界之心:中世纪伊斯兰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历史镜像与现实场景:宋元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神怪异域到异域胜景:中世纪晚期欧洲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故土旧迹与异域新景:明代地图中的丝路通道与城镇”五部分,以《波廷加地图》《喀什噶里圆形世界地图》《伊德里希世界地图》《埃斯托夫地图》《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广舆图·西域图》《西域土地人物图》等中国、伊斯兰和欧洲典型丝路地图,阐述了不同文明、不同类型、不同立场、不同知识体系地图中不同的丝路交通城镇景观。
在结语部分,席会东强调要跳出中国中心观、从全球史的视野看丝路,丝路是丝路沿线地区不同族群接力开辟,丝路多元文明的交流互动是丝路地图及其所反映的丝路知识丰富完善的重要机制,既要肯定中国对丝路的重要贡献,也要看到欧洲和伊斯兰地区的贡献。新时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学者也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引领世界丝路研究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丝路研究体系。
此次研讨会推动了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环境学和科技史等文理两大学科的交叉,加强了我院与中科院青藏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学院、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的学术联系。(席会东供稿)
背景链接:
2018 年,由中国科学院主导 37 个不同国家科研组织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正式在北京成立。ANSO 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首个由“带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实质性国际科技组织,是民政部注册的非政府间、非营利性国际性社团法人。截至 2019 年底 ANSO 共有来自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 53 家成员单位。
在 ANSO 指导框架下,我们推进成立“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 ANSO Association for Trans-Eurasia Exchange and Silk-Road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简称丝路文明联盟 (ATES)。ATES 联盟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联合国内外开展丝绸之路沿线气候环境变化、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历史地理、环境考古、技术考古等研究的多家科研院校的学者专家组成的科学研究联盟。旨在理解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扩散、新石器文明与农业传播、丝绸之路城镇与路线演替、丝路文明与科学技术交流,环境变化与丝路文明演进等重大科学问题,相对应设立五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协调相关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具有实质性合作的国际科学研究联盟,科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丝路文明联盟 (ATES)第二和第三工作组将于 2020 年10月17-18日在兰州召开“丝路文明变迁与生存环境变化研讨会暨 2020 年度工作组会议”。会议将致力于从多学科视角,讨论丝绸之路沿线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东西方交流历史,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发展与丝绸之路路线演变的历程与动因。会议主题包括:(1)丝绸之路沿线史前农牧业传播与早期东西方交流;(2)丝绸之路城镇历史与交通路线演替;(3)丝路文明变迁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