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16时,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王茜博士应中亚中心王静副教授之邀,为研究院师生开展了一场题为《走进印度河文明》的学术讲座。王茜,历史学博士。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就读于四川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和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2018年-2019年曾赴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交流学习。有着较丰富的境外田野考古发掘和调查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亚考古。曾在《考古与文物》、《西北大学学报》、《西域研究》、《Indi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讲座伊始,王茜博士首先谈到:印度河文明是南亚最早的城市文明,也是与我国毗邻的重要早期文明。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印度河文明的研究较少,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印度河文明的学术专著出版。对印度河文明这样一个与我国相邻地区的古代文明缺乏研究和了解,将无法正确认识中国文明的特征,无法全面揭示中国文明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与其他文明的互动关系。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印度河文明是重要且必要的。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考古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印度河文明也得到了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这次讲座,为研究院师生开拓学术视野,突破考古与历史学科壁垒尤为重要。

王茜博士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印度河文明的发现简史、兴起与衰落、与我国早期文明的联系三个议题展开。

王茜博士首先介绍了印度河文明的概念,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河谷文明,以最早被发现的遗址命名,也被称为哈拉帕文明,主要兴盛于公元前2600-前1900年,是南亚最早的城市文明。19世纪是印度河文明早期发现阶段,梅森、伯恩斯等西方“探险家”在印度河流域偶然发现了哈拉帕等遗址,为20世纪初印度河文明的存在最终被确认奠定了基础。由于缺少历史文献记载,哈拉帕遗址被错认成亚历山大大帝最后一场战役中击败的国王普鲁斯的都城桑加拉、佛陀时代的城址或伊斯兰时期城址。20世纪20-30年代,通过对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中心城址的发掘,马歇尔等学者最终确认了这一青铜时代早期文明的存在,并将其正式命名为“印度河文明”。

其次,王茜博士介绍了印度河文明的兴衰过程。距今约9000-8000年,在俾路支高原东北部的河谷地带出现了早期农业。梅尔伽赫人开始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牛、绵羊和山羊。公元前5000年之后,为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人们逐渐由西部的高原山地走向东部的平原河谷。公元前33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出现了早期城市。公元前2600年前后,印度河流域步入了城市文明鼎盛时期。王茜博士通过对大型中心城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和朵拉维拉和小型城址苏克塔达和洛萨尔等考古工作成果的详细介绍,探讨了印度河文明的基本文明特征。王茜博士认为繁荣的商业贸易是促进印度河文明兴起的重要因素。通过发达的陆运、河运和海运通道,印度河文明建立了广阔的贸易网络。公元前1900年之后,印度河文明逐渐衰落,印度河河谷部分人口开始向东部的加格加尔-哈克拉河中上游迁徙。公元前1700年前后,印度河河谷大部分遗址被废弃。公元前13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完全“消失”。王茜博士认为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印度河文明遇到了因气候环境变化、自然灾害频发、贸易经济衰退、传染病流行等因素导致的社会“危机”,但由于印度河文明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来应对共同的危机,其松散的“经济联盟”和缺乏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结构也不稳定,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危机”时非常容易崩塌,很快走向了衰落。

最后王茜博士从粟、黍和梗稻的传播,来探讨印度河文明和中国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并指出目前对两个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研究较少、工作不充分,有待未来更多的考古工作。

讲座结束后,王茜博士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