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科研精神,激发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我院于2022年10月1日至11月25日举办第十六届学术活动月系列讲座报告,献礼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本次学术月主题为“传承研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共分为四个部分:专家学术报告、导师讲坛、研究生学术报告以及学术座谈会。其中,研究生学术报告活动分为论文写作、学术报告与导师评议、论文评优三个环节,由2021级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共11场学术报告。丝绸之路研究院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学术月活动,活动采取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本次活动通过师生共同深入讨论和精准对话,促进了科研成果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创新意识,活跃了学术氛围。

  2021级研究生阿古达目同学论文针对哈萨克斯坦外交一处细节做了分析。李刚老师指出:“本文选题很有意义,文章写作系统深入,引文规范,学风严谨。部分问题还有深入探讨的空间。”

  金富生同学的《江户时代日本所绘中国舆图初步探究》分析了日本江户时代绘制中国舆图的时代背景、表现与动机,指出日本僧人、学者、商人是收藏、摹绘中国舆图的主体。这类舆图包括:日本重新翻刻的流传至今的明代全国大型舆图,由长崎传入被摹绘为《大明省图》等系列的地图,日本儒学者长久保赤水创作《大清广舆图》,僧人在佛教世界观下创作的佛教世界地图。席会东老师指出:“该论文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选题新颖,不仅是古地图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广义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的组成部分,全文框架、地图分类、渊源梳理等较为完善,但在具体内容上有待于深入研究。”

  高望祖同学汇报的主题为《宋代永嘉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以宋代移民及人口发展为背景,叙述温州地区人口的发展对永嘉学派如何事功的仕风转向的影响。温州的地理位置在宋代之前显得闭塞而僻远,但在两宋之际这一区域形成了以血缘和所生活地理环境地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推动了区域的开发。同时因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文化的转型。在此社会背景下,以此温州地区的文化臻至顶峰形成了与理学、心学鼎足而三的事功学派代表永嘉学派。席会东老师指出:“历史学应当注重三史:《专史》《乡史》《家史》,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的描写应该明晰概念及其对其外在基础和内在学术逻辑的着重,理解永嘉学派本身所传承学术的思想,进一步明确永嘉学派概念和时空的界定。”

  何柔月同学从服饰研究的视角,做了题为《服饰视角下民国时期(1912-1937年)广州女学生的形象分析》的报告:在1912-1937年间,广州地区的女学生服饰丰富多样,依服饰所见,其形象呈现出保守的“新国民”型、被非议的“摩登时尚”型以及激进的“革命”型三种不同的类型。广州女学生们服饰的变化不仅引领女性时装潮流的转变,与当地的政治态势、两性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涌入密切相关。郑红翔老师指出:“该论文选题新颖,从学术史来看,做此类相关研究的文章很少,关于这一时期广州女学生服饰嬗变的过程可以做进一步的梳理。”

  李佳慧同学研究了1938年花园口决堤事件所反映出的其时河南生态环境情况,作了题为《1938年花园口决堤与河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申报>》报道为中心》的学术报告。研究依据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期刊《申报》所反映的情况,整理1938年《申报》对花园口决堤的报道以及后续相关报道并对资料进行研究,包括黄河决口情况、沿岸受灾程度、战争形势、黄泛区民众生活、生态环境恶化等内容,探讨当时河南地区的受灾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张健老师评议道:“李佳慧同学的这篇文章总体上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文章当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改进,部分注释格式需要调整。”

  张雨萌同学的《赵郡李氏在唐代的佛教信仰研究》学术报告,以家族史为切入点,选取在唐代有较大影响力的山东望族之一的赵郡李氏作为研究对象,其家族人才辈出,信仰佛教者众,将家族史与佛教信仰相结合,以小见大,重点探究佛教传播方式、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信仰人群的划分和家学内容的变迁。李海波老师指出:“要进一步参考高质量论文补充摘要和结语,要将综述写得更为具体,与研究方向更为切合。了解现阶段家族史研究已经到达何种地步。文章要主次分明,多引用权威期刊。可深入分析唐代士大夫和高级命妇的佛教信仰、信仰的程度和信仰表现。”

  牟云清同学报告的主题为《密宗回传与近代居士佛教》,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近代居士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密教回传至中国,以顾净缘和王弘愿两人的求法传法经历为例,从密教传入到复兴式起,再触及当时引发争论的白衣传法问题,讨论居士佛教在密教回传中的独特地位。李海波老师指出:“密宗回传和居士佛教都是近代佛教史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将两个内容连接起来,对前人研究梳理的比较详细,重点主要局限在了居士在密教回传中的作用,本文还有值得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王振宇同学汇报题为《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中国形象转变研究》的主要内容:13世纪马可波罗到达中国与18世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同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两次节点性事件,其对中国的观察与描述折射出特定西方时代背景的现实需求。王振宇同学选择历史上西方所塑造的中国形象的顶峰与低谷进行对比,结合具体时代分析、梳理出不同时期中国形象的塑造特点,阐明了中国形象变化的原因是西方文明的发展结合其社会现实需求加以评判。王茜老师指出:“论文行文流畅,汇报讲解清晰。在学术史回顾方面应进一步补充前人研究成果,在论文框架方面应调整顺序,使其符合研究的逻辑。在文献分析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对于文献的梳理、分析。”

  虎妍同学汇报了主题为《王维河西之行的两个问题》的研究: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三月末,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出师吐蕃大捷,朝廷派王维任监察御史前往河西则数俘馘、审功赏。八月中旬,王维得到崔希逸赏识,入河西幕府任判官。研究基于此主要论证了王维于长安去凉州的时间和路线,同时也对相关学者的论点进行了补充和检讨。认定王维约于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日动身前往凉州,五月十日抵达,履行监察职责三个月后为判官;王维从长安出发,行至原州,北上唐萧关,再沿蔚茹水河谷到达鸣沙县渡黄河,沿黄河北岸西行抵凉州。郑红翔老师评价道:“论文选题新颖,文章内容反映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刚读完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值得肯定。此外,PPT版式精美,逻辑清晰。”

  来自越南的留学生武美幸介绍越南历史与文化的相关情况:详细梳理越南封建时期的历史年表及对应的每个朝代的特征。其间共10个朝代:大吴、丁朝、前黎、李朝、陈朝、胡朝、黎初、莫朝、西山、阮朝。各个朝代之间有不同的社会、政治变迁。分别按地理、国号、宗教、经济、军队与法律来进行相比。加之以越南的宗教与信仰、民族等文化方面的内容,并与中国文化相对比,指出相同与差异之处。帮助研究院师生进一步了解越南的历史及他者眼中的中国。

  最后,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芙蓉介绍土库曼人婚俗文化的相关情况:土库曼新娘的婚礼 新娘的婚礼被认为是土库曼婚礼中最重要的。这场盛大奢华的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该研究的目的是向中国介绍并探索土库曼婚俗文化,主要考察土库曼人婚礼的仪式和礼节,分析土库曼斯坦婚礼传统和习俗的转变,确定土库曼斯坦的婚礼仪式和礼仪的特征。帮助研究院师生进一步了解了土库曼人婚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本次研究生学术活动月是我院研究生独立选取题目、搜集文献、撰写论文的深入学术实践,通过师生点评、互动交流,每位同学受益匪浅。活动紧扣“传承研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主题,助力我校120周年校庆,为研究生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的平台,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科研风气,展现了我院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图为汇报封面截图)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