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10点,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成功召开“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前景展望”学术座谈会。中亚研究院师生20余人及陕西日报、凤凰网、世闻网、华商网、陕西网和西安新闻广播等六家媒体的代表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围绕即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畅谈中国与中亚五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与合作前景。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席会东副院长主持了本次会议。
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教授表示,要高度认识“中国-中亚峰会”的重大意义。这次峰会将强化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对外开放作用,发挥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动西安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中国-中亚峰会”,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新机制,是中国与友好国家深化外交关系的新机制,是中国与区域国家提升双多边友好关系的新机制,是“C5+1”模式下最高层次峰会,是中国与区域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标杆和典范,对于推动中国和区域国家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卢山冰院长从机制开创性、功能战略性、价值作用系统性、效果影响的深远性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中亚峰会”的特性。“中国-中亚峰会”在世界外交、世界政治和国际经济领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全球化、深化中国和中亚五国互联互通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和中亚五国安全发展、推动中国和中亚五国文明交流等层面,都将发挥标杆示范作用。“中国-中亚峰会”,在世界友好国家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丝绸之路研究院蔡艳彬副院长从国际关系和历史文化两个维度回顾了中国和中亚交流的历史,展望了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前景。蔡艳彬副院长表示,“中国-中亚峰会”是上半年国家外交重要活动,同时也是西安的重大活动。中亚是多种文明荟萃之地,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也见证了中国与中亚友好交往的历史。在新的时代,西安应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把握时代脉搏,助力中国与中亚下一个阶段的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西北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助理王静副教授提到,中国与中亚地区相邻,贯穿欧亚的古丝绸之路曾将中国与中亚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中国与中亚培植了深厚的友谊。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三十年来,政治上树立了睦邻友好的典范,经贸和投资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战略伙伴关系全面确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与发展。西安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支点、节点城市,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时刻,也必将为西安市未来的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张健副教授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角度,回顾了中国和中亚在汉唐时期的友好交往史。张老师提到,从汉代的张骞“凿空”以来,丝绸之路就将中国同中亚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描绘出一幅中外交流交往共荣的历史画卷。从历史发展进程与现实背景看中国和中亚的交往,将会开创文明交流新范式。
王蕾副教授从敦煌发现的一件粟特文书出发,阐述并展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王老师提到,在敦煌发现的一件粟特文书记载了中亚撒马尔罕向中国派遣商队的事迹。经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与中亚地区在魏晋时期就已建立了系统性的商业贸易网络。截止2022年,中国和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达到700余亿美元。可见,从古至今中亚与中国经贸往来都十分密切。
李刚博士认为,这次峰会不仅是我国同中亚五国在外交领域、多边合作机制框架内的一次高规格盛会,更是全面加强中国与中亚五国合作关系、在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务实合作的一次提质升级。作为一名西安市民,能够亲身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与中亚国家加强交流合作的的变化。此次峰会在西安召开,将为陕西文化、旅游、商贸等领域走出去,进一步扩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发展提供更多契机。
张婉婷博士提到,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在欧亚地区顺利推进密切相关。“中国-中亚峰会”将讨论发展中国—中亚关系的宏伟计划。借此机会,五国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框架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不仅可以加速推动中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且还有望进一步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
赵静博士通过哈萨克谚语“团结是成功的保证,幸福的前提是生命”,展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景。赵老师提到,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取得的成果璀璨夺目。“中国-中亚峰会”必将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取得新的成功,人民获得更大的幸福。
王茜博士提到距今4000年前,中亚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十字路口,与我国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所以回望千年,中亚与我国一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今,应加大力度,推进中国与中亚文明互学互鉴,文明只有相互交往、相互学习,才能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
杨雯博士提到,中亚地区大量的文化遗产价值高、数量多、类型丰富、文化发展脉络比较完整,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我国考古学家走出国门,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提升了我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遗产以及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国-中亚峰会”召开是一个契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共享价值,并共同面对挑战。
郑红翔博士回顾了唐朝时期,在长安生活的各种中亚人的身份,同时展望了对“中国-中亚峰会”的期待。郑老师提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来中国与中亚民众将进一步增进了解,实现民心相通。
丝绸之路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徐彦峰从宗教文化、著名文学作品及作家角度,回顾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同时表示,作为西安人,对即将到来的“中国-中亚峰会”满怀期待。
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俄语翻译兼秘书李奕璠提到,中亚国家媒体对“中国-中亚峰会”寄予了厚望,是双方达成共识,求同存异的重要平台。“中国-中亚峰会”在国际关系层面,是国际合作一个全新的、更加完善的典范。
丝绸之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阿古达目提到,在学习中亚历史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一地区各类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共荣的区域特色。同时,中亚是古代中国认识并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由今西安出发,历经中亚的古丝绸之路泽遗百代,连接了中华大地各族人民与中亚地区各色人种,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绚丽篇章。“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与中亚区域的密切联系与深厚友谊。
座谈会最后,丝绸之路研究院席会东副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席老师提到古都西安是中国与中亚交流的福地和圣地,在历史时期就是中国和中亚交流的中心。中亚不仅是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和五大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也是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地。“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他表示,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在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及中亚历史文化研究领域,至少有4代学人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作为西安的学者,研究院师生要有荣誉感,并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往来推动中国与中亚学术交流迈上新的台阶。
(图为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