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教师李冀博士在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3期上发表了专题论文《根据战线长度计算验证古代重要战役兵力数量级——以秦赵长平之战为例》。

  《史记》所载的某些历史数据究竟是否可靠,历来争议颇多。战国时代的真实战争规模究竟如何,就是一个聚讼已久的案例。以卜德(D.Bodde)、鲁惟一(M.Loewe)为代表的若干西方汉学名家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他们主张:这些动辄记为数十万的战役兵力数字存在严重的夸大,由此可知《史记》中的“万”字不能被理解为数量级上的10,而“只是象征性的”。此种观点是否合理,目前尚未见国内学界正式回应。但若按照同样的逻辑推论下去,既然《史记》中的“万”字不具有可靠的数量级意义,那么我国其他古文献中的“万”字是否也都如此呢?如果再进一步以此种逻辑来审视古文献中的“千”字甚至“百”字,结论又将如何呢?这是事关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科资料基础乃至历史观的重大问题,不可不辨。

   本文发展了蓝永蔚先生1979年在《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中构建的理论,创造性地将求解极限、求解近似值的数学思想运用在史学研究中,推导出At>Af=2.72E这一公式,其数学意义可表述为:我国冷兵器时代发生在两支步兵为主的正规军之间的一切大型阵地战中,攻方长期维持战线所需的兵力理论下限值Af(单位:人)可以近似地视为以战线长度E(单位:米)为自变量的正比例函数,而比例系数值约为2.72(单位:人/米)。以长平之战为例,使用公式推算后发现《史记》所记兵力数字在数量级上是合理的。在整理我国整个冷兵器时代全部20例已知At值(总兵力)和E值的战役数据后,确认两者的比例均大于2.72,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论文指出:我国古代文献在记载重要战役时所使用的“万”字确实具有其明确的数量级意义,而并非“只是象征性的”。

   《中国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79年,发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史札记和书评,注重学术的原创性和前沿性,注重新出资料的研究,注重重大历史问题的探讨,是学界公认的中国史领域顶级权威刊物。

110677

《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三期封面

李冀博士发表论文所在目录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