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第二批)进行了公布,经过公开征集选题、专家评审选题、发布招标公告、受理投标课题、组织通讯评审、公示建议中标课题等规定程序对投标课题进行评审,由我院首席考古学家、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申报的《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报告》以及中东研究所黄民兴教授申报、我院诸多研究人员参与的《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研究》课题双双获准立项,资助额度均为80万元。
《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群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报告》课题通过对东天山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石人子沟遗址群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建立东天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和时空框架,探讨古代游牧经济和游牧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揭示古代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互动交流的关系,厘清月氏、匈奴等古代游牧人群在东天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及迁徙、演变的过程,推动我国古代游牧民族聚落考古研究和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的全面开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课题对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开展的全面系统的考古研究工作国内尚属首次,课题负责人率领的学术团队,通过多年田野考古实践的总结,创立了古代游牧民族聚落考古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正确地揭示了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民族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址的普遍存在及分布规律,并提出了对古代游牧民族聚落遗存基本要素的居住遗迹、墓葬和岩画进行“三位一体”综合研究的方法,大大丰富了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意义。对于推进我国和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争取我国考古学界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研究主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文明交往视野下的中亚文明史研究》项目以彭树智教授的“文明交往”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紧扣“文明史”主题,深入探讨中亚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演变、特点,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总结中亚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深入系统地探讨中亚历史上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军事交往,研究中亚独特的交往背景、交往特点、交往历程、交往规律及其影响。课题研究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派——文明交往理论,预期研究成果具有完整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多卷本大型中亚文明史专著,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弥补“西域”研究理论缺陷,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话语权。同时,中亚文明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亚文明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合作、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反对三股势力、反走私等)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贡献。
本年度获准立项课题是继2004年中国思想研究所张岂之教授、中东研究所彭树智教授,2008年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教授、2010年中东研究所王铁铮教授、2012年文化遗产学院钱耀鹏教授、2013年文化遗产学院赵丛苍教授之后,我校第7次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资助。截止目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共获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8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项(2009年中国思想研究所张岂之教授、经济管理学院任保平教授,2010年文化遗产学院段清波教授、2012年文学院张弘教授、2014年公共管理学院席恒教授)。(来源:社科处)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