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25日,我院席会东副教授受邀赴成都参加“中国边疆研究与历史书写”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报告“中古中亚粟特人的天下观念与国家意识——基于粟特壁画的考察”。此次研讨会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及上海市《学术月刊》杂志社合办,来自全国各学术机构的代表共60余人参加。
24日上午开幕式上,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姚大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定宜庄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分别以《帝国、民族国家与族群》、《关于“现地语史料第一主义”:意义与文献处理技术》、《“故乡在何所,塞北云茫茫”——从那逊兰保与盛昱母子的诗看清末满人的族群意识》、《考古发现与西藏古史书写》为题作主题发言。
24日下午,《民族研究》主编刘正寅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鸿宾教授、上海大学于逢春教授和席会东副教授同组发言讨论。讨论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赵鼎新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姚大力教授评议。席会东在《中古中亚粟特人的天下观念与国家意识——基于粟特壁画的考察》报告中认为:中亚是欧亚大陆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四海为家的中亚商业族群粟特人是中古时期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的主要承担者。壁画是粟特人历史书写、政治宣示、宗教表达的工具。康国壁画是中古中亚粟特人天下观念和国家意识的形象表达,是中古亚洲国际体系和族群生态的生动展示,也是7世纪中亚粟特艺术、徽章学和符号学的百科全图。康国壁画中的符号体系、象征性资源除了来自波斯和粟特外,还来自周边国家,如印度的四方列王观念、中国的天朝上国与朝贡体系,都成为中古中亚粟特人构建其天下观念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资源,充分反映了粟特城邦的丝路文明特征。粟特国家的地缘形态具有间际性和枢纽型,天下观念具有多元性,国家观念具有外求性和依附性。粟特城邦政治、文化上受到周边大国的支配和影响,形成丝路式多元文明交融和多中心同构的天下观念。康国在粟特城邦国家的盟主地位,因唐朝和突厥的认可而具有了正统性,因石国、支汗那等文化共同体的认同而具有了合法性,因祆教祭祀和祖先祭祀而具有了神圣性。报告后,姚大力教授在对席会东文章和报告的评议中认为此文主旨宏大,采用了第一手资料,很好完成了学术转型。席会东还就此文的写作背景和立意与参会专家进行了交流。
25日上午,席会东作为评议人对孙勇《“边疆运动”与边疆理论以及战略刍议——大国边疆理论与实践的意义管窥》、袁剑《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李稳稳《清代甘肃循化厅乡约职能探析》三篇文章进行了评议。
与会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共同聚焦深化了边疆学研究。(文/图 席会东)
“中國邊疆研究與歷史書寫”研討會日程
2016年7月24-25日
成都
7月24日
一、開幕式(8:30—8:45)
地點:合江亭翰文大酒店7樓翰亭廳
主持人:石碩(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致辭:羅中樞(四川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二、全體代表合影(8:45—9:00)
三、主題演講(9:00—12:00)
地點:7樓翰亭廳
主持人:石碩(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帝國、民族國家與邊疆問題
姚大力(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關於“現地語史料第一主義”:意義與文獻處理技術
定宜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故鄉在何所,塞北雲茫茫——從那遜蘭保與盛昱母子的詩看清末滿人的族群意識
霍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考古發現與西藏古史書寫
四、分組發言
第1組(24日14:30—16:00)
地點:4樓軒亭廳
主持人:趙鼎新(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
評議人:姚大力(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劉正寅:民族語文獻與中國邊疆民族史研究
李鴻賓:疆域·空間:唐朝權力博弈的場所
于逢春:全球化視域下的國家、國界及國民身份認同
席會東:中古中亞粟特人的天下觀念與國家意識
第2組(24日14:30—16:00)
地點:4樓墨亭廳
主持人:孫硯菲(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評議人:袁劍(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劉琪:族群作為分類與社區研究之可能——“迪慶經驗”再思考
崔海亮:清代喜馬拉雅宗藩體制的解體及其原因分析
張亞輝:《熱河日記》與“儒藏禮儀之爭”:一場多民族混雜的帝國盛宴的歷史人類學考察
趙毅:晚清新疆基層社會互動與治理——基於吐魯番坎兒井民事糾紛的考察
第3組(24日16:15—17:45)
地點:4樓軒亭廳
主持人:周奇(《學術月刊》雜誌社)
評議人:李錦(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教授)
馬怡:清初讀書人的苗人認知——以都勻苗形象嬗變為例
張原:抗戰時期一個彝區土司的邊務實踐與民情敘述——《倮情述論》中的彝人社會與邊疆圖景
潘理娟、毛穎輝:作為方法的“抗戰”:盛世才與“特殊統一戰線”時期的《新疆日報》
楊鵾飛:當代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價值與模式
第4組(24日16:15—17:45)
地點:4樓墨亭廳
主持人:王東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評議人:張亞輝(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周燕:清朝中央政府治藏宗教政策述論
羅凱:唐蕃邊界初探
徐法言:金川戰役與兩金川地區官主山川祭祀的興起
王惠敏:從清代檔案看金川天氣特點及其對清軍的多重影響
7月25日
五、分組發言
第5組(25日8:30—10:00)
地點:4樓軒亭廳
主持人:李鴻賓(中央民族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評議人:韋兵(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王啟明:清末新疆現代國民教育的開展
王鵬輝:日記與歷史書寫:清季俄日軍官對新疆的民族調查
彭紅軍:國族表述及實踐中的“敵人”——以新疆為例
趙衛賓:回疆東四城伯克遣使降清始末考——兼談雍正帝即位初期的西域經略觀
第6組(25日8:30—10:00)
地點:4樓墨亭廳
主持人:定宜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評議人:于逢春(上海大學絲綢之路與邊疆戰略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沈一民:滿族騎射習俗的形成
陳力:清初改旗制度研究
王妍:清代東北移民與新型關東文化
孫昊:靺鞨族群變遷研究——以扶余靺鞨為中心
第7組(25日10:15—11:45)
地點:4樓墨亭廳
主持人:孫勇(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院教授)
評議人:段金生(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陳樂保:唐代劍南道羌、蠻子弟考
趙崢:從“猓猓”到“彝族”:龍雲的族群身份與角色變遷
楊懿:製造“鮮卑”:“以夷制夷”與東漢王朝的族群識別
徐堅:作為地標的自然神祗、英雄和祖宗:馬援崇拜與南疆的形成
第8組(25日10:15—11:45)
地點:4樓軒亭廳
主持人:黃達遠(陝西師範大學中亞研究中心教授)
評議人:席會東(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副教授)
孫勇:“邊疆運動”與邊疆理論以及戰略芻議——大國邊疆理論與實踐的意義管窺
段金生:學術與時勢:20世紀30年代中國西北、西南邊疆研究的轉承起伏
袁劍:連續性與斷裂性——近代中國知識視野下的“中亞”範疇流變
李穩穩:清代甘肅循化廳鄉約職能探析
六、分組發言
第9組(25日14:30—16:00)
地點:4樓軒亭廳
主持人:石碩(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評議人:徐堅(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明洪:試論邊界及其在“邊疆學”構建中的重要性
柳岳武:晚晴藩部編練新軍研究——以各蒙旗為中心
黃達遠:邊疆的空間性:“區域中國”的一種解釋路徑——對“中華民族共同性”論述的新思考
王志通:藏族部落邊界衝突與權力博弈——以1940年代陌務與北山草山糾紛為例
第10組(25日14:30—16:00)
地點:4樓軒亭廳
主持人:王鵬輝(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中心副教授)
評議人:周燕(西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高亞濱:“內亞邊疆”的多重面相
儲競爭:景物、符號與國家:民國時期的左公柳書寫與保護
鄒立波:古史傳說中的漢、“苗”關係與近代國族建構
琚小飛:關於元明鼎革的歷史敘述:明代官方元統論及其嬗變
第11組(25日16:15—17:45)
地點:4樓墨亭廳
主持人:劉復生(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評議人:沈一民(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教授)
許新民:道光朝滇西邊區的國家治理困境及其破解:以雲貴總督林則徐為中心
張振國:論清代“苗疆缺”之演變——以黔省所屬文官為中心
廖涵:明清內地邊疆的人口流動與基層治理——以閩浙贛三省毗鄰山區為例
第12組(25日16:15—17:45)
地點:4樓墨亭廳
主持人:徐堅(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評議人:劉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李碩:一樁後現代的史學文字獄——駁羅威廉《歐文·拉鐵摩爾、亞洲與比較史學》
盧征良:從傳統到現代:近代康區金融市場的發展與轉型問題研究
姚勇:近代滇緬邊境社會中的牛:流動的財富與族群關係、空間及跨境政治的互動
七、閉幕式(17:45—18:15)
地點:7樓翰亭會議室
主持人:
王東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總結人:
劉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民族研究》主編)
李鴻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閉幕致辭:
周奇(上海《學術月刊》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