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终南文化书院以及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3期“论道终南”跨文化讲坛在信远106报告厅举行,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李海波教授受邀主讲佛教的生命观与临终关怀。李海波教授是西北大学生命关怀研究所所长、佛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陕西省“英才计划”的入选者,对佛教生命观与临终关怀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见地。报告会正式开始前,李海波教授被聘为跨文化研究中心与终南文化书院的学术顾问和文化导师。
在报告会中,海波老师从自己生物学的背景和医生的经历来思考生与死的问题。在与临终病人的相处中,她发现我们通常会看不到或者选择掩盖日常生活下的本真与生命的实相,但事实不会因为我们不去看而不存在,在面对生与死的极限环境时,我们才会明白把握死的重要性。我们是否了解生命的句号?是否想过怎么和世界告别?我们习惯于把离世与黑暗挂钩又是否真是如此?当现实有太多猝不及防的“被拜拜”发生,当我们花费一生中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医疗费用进行的却是死前无效救治,我们开始思考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海波老师医生时期的经历让她感受到,生与死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它们的界线是模糊的,在某一时刻我们确实会感受到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佛教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深刻的理解,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那佛教的生命观到底是什么?“生又何尝生?死又何尝死?”佛家讲我们所能看到的生命被认为是线段,而其实生命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只是轮回。佛教的这一生命观颠覆了中国人的死后信仰,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死后世界,并且与人的道德相挂钩。六道轮回的善恶报趣,尽在人心的一念。能趋于善,即上升天界,起一念恶,即堕恶道,因果昭彰。所以,真正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佛教的生命观。
海波老师认为佛教的死亡观也正是基于其对生命的理解。当死亡来临时,我们面对的是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对失去所有、失去自我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而佛教力量在此时的介入,会对临终者起到巨大的作用。不同于心肺死亡、大脑死亡的医学死亡标准,佛教认为“寿暖识”三个标准的消失才意味着生命的真正决断。因此,当我们站在临终者的角度来考虑他的离去,我们能做的会有很多,我们也才真正的做到了“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