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至10日,我院席会东副教授受邀赴北京大学“第四届“历史与秩序”青年学者论坛”,并在会上报告“被建构的、被遗忘的与被遮蔽的——中亚壁画所见中古粟特人的天下观念与国家意识”。此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主题为“历史视野下的记忆与遗忘”,来自国内外的30余名学者参加论坛。 9日下午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昝涛主持,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作题为“一切史料都是史学”的主题发言。10日上午学术报告会上,席会东在《被建构的、被遗忘的与被遮蔽的——中亚壁画所见中古粟特人的天下观念与国家意识》报告中认为:中亚是欧亚大陆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四海为家的中亚商业族群粟特人是中古时期欧亚大陆陆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和文明交往的主要承担者。粟特绿洲城邦国家通过借鉴周边文明的象征性资源来建构自身天下观念和国家意识,形成多元同构的天下观念和城邦联盟的国家意识,呈现出突出的丝路文明特征。壁画是粟特城邦国家表达其天下观念和国家意识的主要载体,乌兹别克斯坦古都撒马尔罕一带的康国都城阿芙拉希亚卜宫殿壁画和何国都城城楼壁画绘制中国、突厥、波斯、东罗马、印度等国君主及突厥和粟特国家旗帜徽章,生动反映粟特人地处欧亚文明十字路口和丝绸之路枢纽的地缘格局,表明粟特人所建立的绿洲城邦国家在政治、文化上受到周边大国的深刻影响,形成丝路式多元文明交融和多中心同构的天下观念,以及由共同地缘、信仰、习俗所构建的粟特城邦共同体国家意识。康国在粟特城邦国家的盟主地位,因唐朝和突厥的认可而具有了正统性,因石国、石汗那等文化共同体的认同而具有了合法性,因祆教祭祀和祖先祭祀而具有了神圣性。7至8世纪中亚被阿拉伯人征服并逐渐伊斯兰化后,昔日辉煌的粟特丝路文明被摧毁、遗忘和遮蔽在历史的废墟之中,直至19、20世纪沙俄和前苏联统治时期,粟特文明方得以通过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的形成被再度发现、拼合和构建,并成为彰显中亚文明多元性、消解伊斯兰一元性的工具。报告后,中央民族大学袁剑副教授对报告了进行了评议,席会东与参会专家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交流。 10日上午和下午,席会东还作为评议人对中央民族大学袁剑副教授、上海大学陈浩博士、北京大学陈侃理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向静副教授4篇论文进行了评议。本次论坛与会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研究领域涉及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国际关系学、新闻学等,多学科碰撞推动了学术交流的深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图 席会东)
友情链接: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