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出版的《参考消息》“丝路启示录”栏目整版刊登了我院常务副院长卢山冰教授的《“一带一路”促海外丝路研究成显学》一文。

文章指出,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但“丝绸之路”的概念是近代德国学者提出来的。整体来看,国外丝绸之路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1850年以前,以史学研究为主,主要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学者根据古籍和史料记载,集中研究过去丝绸之路的路线、演变和发展过程。第二个阶段,1850—1920年期间,以欧美日的汉学家、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为主体,以探险、考古和考查的方式对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址、文物遗迹等进行挖掘及掠夺。第三个阶段,1920年以后,国外丝绸之路研究专题成果大量出现,在冷战结束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亚国家独立发展后,国外丝绸之路研究活跃起来,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世界上围绕丝绸之路与现实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成果频频问世。海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从冷门逐渐成为显学。

文章详细梳理了法国、日本、美国和中亚国家开展丝绸之路研究的有关情况,指出丝路专著已成为全球畅销书。文章认为,海外丝绸之路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国内“一带一路”研究者要密切关注海外丝绸之路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国外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导向;既要把海外丝绸之路学术和智库研究与该国战略相区别,也要注重其内在关联性;丝绸之路研究从来就是在开放系统中进行,都是放在沿线国家这个大的视野中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我们才能找准问题的重要性、关联性和发展性;开展“一带一路”建设要与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相结合,特别是人文交流是各类互联互通的基础。



undefined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