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项目进展,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民族文化中心主任赵斌与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边疆研究院韩香教授带领丝路图鉴项目组一行13人于7月8号、9号赴宝鸡陇县、甘肃张家川、清水等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
第一天考察队伍先来到了亭子口,位于雍城以西十公里处的柳林镇东,104省道穿村而过,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亭子头村与中国四大名酒“西凤酒”陕西西凤酒厂接邻,西边就是凤翔灵山。唐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经柳林镇亭子头村,留下了“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千古名句。今村头有亭,为当年裴行俭下马查看“蜂醉蝶不舞”旧址。柳林自古以酒闻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诸多胜迹佳文。
随后队伍沿着汧河一路向西,到达咸宜关。陇县咸宜关村,位于陇县曹家湾镇,这个村子处于关山沟山口,以前这里是官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明正统中,由于关山路阻,改到现在的曹家湾镇咸宜关村设立了巡检司,也就是现在的位置。《陕西通志》记载“咸宜关,在州西四十里,既古陇关。明正统中,因关山路阻,改咸宜关,移巡检司于此。凿山开道,通秦凤,故关废为镇”由此可知咸宜关是取代了故关。从那时起咸宜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驻军机构,对过往商贸进行检查、收税、维护地方治安。咸宜关主要是通往甘肃的要道,也是重要驿站,现在当地村民把通往咸宜关村的路仍旧称为官路。
经过咸宜关,队伍继续穿越陇关道的行程。经过关山草原——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大家不禁为美景所惊叹,牛羊马成群结队,山脊起伏,绿茵似毯,绵延广布。队伍一路欣赏着美景,到达老爷岭,也就是汉唐大震关所在地。大震关,位于陕西陇县西北,相传汉武帝出巡时走到此处遇到雷震,因而取名大震关,因处在险峻的陇山之上,又名陇关。陇山是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古称陇坂,延伸于陕甘边境,海拔2000米左右,山势陡峭,是古代兵争的要地。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陇州防御使薛逵将其迁移到今陕甘两省边界上的清水县,更名安戎关。此后称大震关为固关,安戎为新关,两关相距15公里左右。
在蓝天白云之下车辆穿过陕西甘肃省界线到达甘肃地区,途径长宁驿。长宁驿,是唐代至明、清设在关陇大道上的重要驿站,是古代从长安出发的第一个驿站,既是兵防重地、屯兵仓储之所,又是通信驿站,还是商旅的集散之地,在军事、驿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后队伍到达恭门镇考察河峪摩崖石刻,该文物属于东汉时期,主要记述了汉阳太守刘福生平政绩,以及主持修复陇道的事迹,是研究秦汉史、古代交通史以及羌、汉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参观完摩崖石刻,队伍到达宋代恭门寨旧址。宋代恭门寨旧址,又名弓川寨、弓门堡,民国初年改为恭门。弓门寨是陕西关中西进天水翻越陇山沿陇山古道的第一道关隘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国时期曾派大将白起驻守此地,《甘肃通志》载:“在县北七十里。秦昭王所筑,命白起镇之。宋改为寨,今为镇。俗讹为防门,领小五寨。”队伍在这里看到了残存的城墙遗址,说明这里曾经是军事要塞。之后队伍赶到甘肃张家川县城入住,进行一天的休整。
第二天,团队一早出发前往张家川博物馆进行参观。张家川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位于张家川县滨河西路,属于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馆藏以历史为序,分历史文物陈列馆、民俗风物陈列馆、马家塬遗址及墓葬出土文物陈列馆以及馆藏书画陈列馆共四部分。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就博物馆中所展文物有了更加详细的认知。
离开张家川博物馆,考察团到了马家塬遗址。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分布有大面积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该遗址是“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7年1月被列入第6批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团队就三号墓进行了参观与考察,尤其是墓葬中留下的马车。
随后,考察团达到了赵充国将军墓。赵充国,字翁孙,本为陇西上邽人,西汉著名将军,受封“营平侯”,主要包括有威震匈奴、平定西羌、施行屯田等成就。该墓位于天水市清水县,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赵充国将军墓外,该陵墓内还包括一个宋墓群。
午饭过后,经过两小时的路程,团队到达大散关。大散关又称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川陕公路19.5公里处的清姜河岸,是关中四大关之一。该地处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为“川陕咽喉”,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在此处。大散关历代受文人墨客称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陆游所书:“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离开大散关之后,考察团队踏上了返程。通过这次考察,同学们极大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推进了《丝绸之路图鉴》项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