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一带一路”中哈作家“文学与民心相通”主题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行。来自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30名优秀作家代表出席参加,并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文学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交流。

“文学与民心相通”主题研讨会共分上下两个半场。在上午进行的上半场活动中发言的中方代表有姚培生、王晓宇、王粉玲、杜文娟、红柯、马玉琛、杨昌俊、献乐谋;哈方作家有努尔达列、阿里别克、别克苏单、法尔哈特。

姚培生作为前驻哈大使表示,希望继续发扬外交家的精神,促进中哈两国作家相互交流,把我国的古典文学传播到邻国。他认为中哈两国文化交流还比较欠缺,并结合自己学俄语的生活实际,认为语言是学不完的,作家写作也是写不完的,需要不停地去学习。作家是社会灵魂的工程师和进化师,更是人的大师,作家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积极应对挑战,这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关系到下一代。姚培生最后对哈代表团表示欢迎,希望中哈两国作家能够深入交流。

_DSC8592.JPG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前大使姚培生发言

努尔达列认为,文学在中哈丝绸之路的连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是精神的力量,读者在阅读一部好作品的时候,会同作者感同身受,或喜或悲。作家是人群当中最有天赋的,这种天赋使他能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的武器就是我们手头的笔,我们给世界带来真理,带来真诚,从善开始。中哈两国的文化和文学一定会持续发展,而且会发展地更好。

_DSC8614.JPG

努尔达列先生发言

王晓宇以“中哈两国文学外交:回顾问题与前景”为题进行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对中亚的文化不够了解,目前中国国内翻译哈萨克斯坦作者的作品并不多,同时也列举出一些著名翻译作品。王晓宇认为中国急需培养翻译人才,文化领域急需开拓。最后王晓宇建议,中哈开展文学外交,首先需要做的是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其次是开展文学作品的研究,文学教学也不容忽视,特别指出大学在研究中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_DSC8621.JPG

王晓宇发言

阿里别克认为丝绸之路是一个伟大的空间,这里头不仅仅包括了贸易,还包括一些精神、哲学,文学的相互影响和交融,还有民间的外交,民族的彼此相识。除此以外还包括各种语言的扩展和文学的扩展。丝绸之路告诉我们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够让彼此的文化更加丰富和融合,才能够让世界得以进步和发展。为此,阿里别克建议中哈两国将对方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本国语言然后相互出版,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双方文学交流与合作。

_DSC8632.JPG

阿里别克先生发言

王粉玲作为一名儿童学作者,她认为了解孩子的内心,真实的为他们写作是她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王粉玲介绍了她的《童话桥梁书》,这本书的版权在今年输出阿拉伯和法国,她期待着这本书有一天可以走进美丽的哈萨克斯坦。王粉玲说,文学是一座桥梁,架起了我们之间的友谊,真诚地希望在文学的这片天空下会有那么一座充满爱和温暖的魔法花园,它会让我们的心,每天每时每刻保持年轻和快乐,衷心地祝愿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以及全世界的小朋友们都能够幸福快乐的长大。

undefined

别克苏丹先生发言

别克苏单首先满怀深情地谈及了自己与中国的渊源,随后,别克苏单谈及了哈萨克斯坦的古历史并列举了中国古籍中对哈萨克斯坦的记载,他指出文学是人类的良心,文学能够使得民族的心灵相通,最后,别克苏单先生表示了对中国历史学家的感谢,以及中国历史学家对哈萨克斯坦历史文明做出的独特贡献表示了敬意。

杜文娟主要介绍了自己的新长篇小说,她的发言题目为“我想写一篇60年援藏史,从长篇小说《红雪莲》说起”。杜文娟女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自己创作西藏题材小说的心路历程和独特艺术体验,对中哈两国年轻作者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在演讲完毕后,杜文娟女士向哈萨克斯坦代表赠送了自己的作品。

undefined

法尔哈特先生朗诵诗歌

法尔哈特首先引用了中国的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来表达中哈两国作家的友谊以及参加这次中哈作家交流研讨会的喜悦之情。法尔哈特先生从网络与书籍关系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和书籍都应该与时俱进,并希望中哈两国能继续加强文学文化交流。最后,法尔哈特先生朗诵了自己为兵马俑写的诗:

我梦见了秦皇的兵佣,他的目光严谨、冷酷,

他在向我招手,他在向我讲述数千年的历史及其风霜,

我看到了他的面孔,他沉默,所有的历史都尘封在尘土中,

没有人能战胜他,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红柯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文学旗手,对中亚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都十分了解。在发言中,红柯先生结合自己在新疆生活十年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热情和对自己在新疆生活的怀念,他指出自己的小说受到了中亚民族的很大影响。

undefined

红柯先生发言

马玉琛围绕大会的主题“文学与民心相通”,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第一,以俄罗斯著名作家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苦恼》谈以怜悯之心来倾听底层人民的苦恼;第二,以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理写的中篇小说《外套》谈同情之心,写小人物的命运遭遇;第三,以出生贵族的作家图格涅夫为例谈到当矛盾冲突发生并激化时,要勇敢地站在人民的一边;第四,以中国作家鲁迅为例谈到文学可以开发民众的智慧,激发人们生存的激情;第五,以中国的伟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例,谈到平等友爱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克服那些自大、傲慢和偏见;第六,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而不往非礼也”,谈到两国作家应当以优秀的作品为媒介互通有无,增进感情,以不同的文化交往使两国人民的心慢慢向一起靠近。

undefined

马玉琛先生发言

杨昌俊发言的题目是“谈谈传记文学作品对《悲喜人生》的创作体会”,他在演讲中谈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流程,他说:“古人说文章千古事,我虽做不到文章的千古,但是我想用我手中的笔写出我人生的经历,给我的子女留下一点精神财富,好让他们带着理想实实在在地去生活,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包括中学生、大学生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示,那就再好不过了,正是我写这本书的正式想法。”演讲结束后,杨昌俊将著作赠送给哈萨克斯坦巴尔哈特和中国的红柯老师。

献乐谋就关于“为什么创作文学作品?希望自身创作的文学作品成为什么?”进行了演讲。他认为,文学作品不能仅仅表现当下,更要能预见未来。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预见性是评价一个文学作品层次高下的标准之一。与其他艺术一样,文学是给大众欣赏,真正有社会影响的文学作品大多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反而很淳朴,很接地气,有预见性,也与生活相关,与民心相通,越真实越动人,越质朴越有趣。他认为文学创作就是不断讨论,就是写出有生命体验的作品,就是写出有预见性的作品,就是写出与民心相牵的作品。他说:“我们这些创作者任重而道远,了解民众渴望看到的,还给大众所需要的,文学作品要与生活互补。”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