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亲临奠基,希望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能成为柬埔寨的“深圳”;201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会见洪森首相时,提出要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营好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西港特区这座象征中柬合作的友谊之城,被誉为“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样板。目前,共有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的100家企业投资入驻,其中来自中国的企业有85家,解决了当地1.3万人的就业。百企入驻,对于这个年轻的西港特区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历史时刻。但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呼应“一带一路”建设,如何把这个样板园区建设得更好,对于西港特区来说,仍是一个命题。

西港特区开创数个“第一”

西港特区被柬埔寨最高领导人誉为“柬埔寨的深圳”。这既是当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被寄予厚望的示范区。
  西港特区2008年2月奠基,总规划面积11.13平方公里,是红豆集团等中国企业联合一家柬埔寨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共同搭建的“投资东盟,辐射世界”的集群式投资贸易平台,服务于中国甚至亚太需要“走出去”的优势产业。
  西港特区也不负众望,在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同时,加速柬埔寨的工业化进程,实现共赢发展,开创了数个“第一”:
  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最大的经济特区;
  西哈努克省发展最好,就业人口最多的经济特区;
  第一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确立法律地位的合作区;
  第一个建立双边副部级协调委员会促进机制的合作区;
  第一个联合中国高校培养留学人才的经济特区。
  成本低、能规避贸易壁垒、安全、便捷,这是企业“走出去”最关注的几个方面。西港特区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它所处的柬埔寨拥有东盟自贸区庞大的市场,为“走出去”的企业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这个特区的地理位置也有优势。柬埔寨位于东南亚交通枢纽位置,是中国的长期友好近邻,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沿线国家。特别是位于柬埔寨南部的西哈努克省,濒临泰国湾,其港口是柬埔寨唯一的出海口。西港特区就坐落于西哈努克省,紧邻柬埔寨4号国道,距西哈努克国际深水港及火车站12公里,距西港国际机场仅3公里,海陆空交通便利。
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建设板块,柬埔寨政府在税收方面给予经济特区内的企业较大幅度的减免和较长年限的优惠期。企业在投资西港特区以后,从注册到建厂,再到投产和贸易,各个环节手续繁杂。而西港特区拥有“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发展理事会(CDC)、海关、劳工、商检、商业部、西哈努克省政府都在这里设立了代表处,所有手续都可以在经济特区内完成,还建有培训中心及招工平台,进行人才的技能培养和输送,为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人力、财力成本。在基础设施方面,西港新区还做到了“五通一平”。即平整土地、修筑道路、拉接电网、布排水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为入驻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税收优惠与劳动成本的低廉、交通运输及手续办理的便利、产业集中的高效、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一系列的优势,都令西港特区能够全方位地帮助企业节支降本,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可以预见,未来西港特区这片投资热土将愈发火热。

积极建设“一城、两港、三中心”

未来,西港新区将在东南亚泰国湾边的西哈努克省打造“一城、两港、三中心”。“一城”就是西港特区建成后,将成为一个300家企业入驻、10万产业工人、20万人口的宜居城。“两港”是海港和空港,形成特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三中心”是建设工业化新城,打造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

践行合作共赢发展理念

“西港特区能够受到当地政府、民众以及投资企业的交口称赞,最重要的一条是,西港特区管理方和员工秉承的‘浇花浇根,交人交心’原则。”周海江说,西港特区开发建设8年来,始终践行“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努力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将企业发展同当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相对接,与柬埔寨政府实施的加快农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外资、开发人才资源“四角战略”相融合,实现合作共赢。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