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陕西高校迎来新机遇
                                                  ——《陕西日报》专访西北大学校长兼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方光华

     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习主席还深情地提到他的家乡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省委、省政府也作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桥头堡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高教大省,陕西高等教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要发挥怎样的作用?日前,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
     记者:“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高校带来怎样的机遇?
     方光华:30多年前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主阵地在东南沿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把陕西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将给陕西带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推动陕西在全国乃至国际经济格局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给陕西高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在三个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一是能不能在国家政治、科学、经济、文化等领域培养一批国家栋梁之才;二是基础研究能不能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创新成果,应用研究能不能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对地区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能不能有一定的影响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开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布局,不但将对东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且将带来开放过程中全新的课题,为陕西高校提高区域影响力搭建重要的国际平台。
      记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大学目前有哪些研究成果?
     方光华:我们已经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渠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关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北大学就沿丝绸之路开展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学科方向:一是文化遗址的发掘整理和相关保护技术研究。其中,“东黑沟遗址考古发掘”荣获“200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是大型文化遗址保护规划研究。其中,“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大型聚落遗址考古与文物保护”获准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5680万元,是迄今为止国内人文社科领域获准经费最多的研究项目之一。三是将国内有关研究向“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各国延伸。结合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我校学者提出的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研究的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三次重要批示,对我国参加该区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
     其次是关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多种文明交往与融合研究。西北大学早在1964年设立了以西亚中东为研究对象的全国高校首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中东研究所。多年来,该所在西亚中东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是国内首部中东国家通史,获得国家外交部的高度评价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开辟了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新空间。编纂的《丝绸之路大辞典》是迄今出版的同类书籍中体系最完整、词目最全面、内容最丰富的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彭树智教授提出的文明交往论,从文化地理角度,提出一条文明发展的“黄金海岸”,以及反映文化格局的“金哑铃”理论,被评论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三大理论体系之一。近年来,中东研究所与中联部、外交部、商业部、国家反恐中心等建立了密切联系,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东局势发展及我国战略对策研究”先后为中央提供各类政策咨询报告16篇。
     再次是“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公共服务研究。如“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为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层面重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西部蓝皮书)》,为各级政府部门所采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记者: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方向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方光华:未来3年,研究院将集中围绕以下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一是以“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深化开展丝绸之路的整体战略研究,从全局视角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规划和长远发展,并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政治、经贸、法律等进行全面考察和宏观研究,以国别为单位出版系列成果。
     二是加强对中亚地区文化遗产的考古与保护工作。重点开展位于塔吉克斯坦中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西天山西端地区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在这一课题上取得突破,将会产生重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同时,对乌兹别克斯坦阿弗拉西亚布古城遗址进行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编制。阿弗拉西亚布古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一直是古代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多个时期的都城。但至今为止,尚未对该遗址编制和颁布实施保护规划,我们的工作将推进这一在世界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走上正轨,将大大提升我省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学界的影响
     三是加强对中亚史、中东史及其现状的研究。
     四是开展丝绸之路沿线东干族问题研究。中亚东干人主要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3个中亚国家,现有人口约11万2千余人,其中约一半来自陕西。研究院将依托西北大学留学生教育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开展东干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五是加强对丝绸之路相关资料的数字化研究,为社会了解丝绸之路搭建公共平台。
     六是在撒马尔罕设立中国文化中心,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时的重要指示。
     记者:保持和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友好交往关系,需要一大批了解中亚文化、掌握中亚各国语言的人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人才奇缺。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北大学有哪些针对性的设想?
     方光华:西北大学作为全国最早为中亚各国培养留学生院校之一,十几年来,已培养中亚各国留学生1000余名,是陕西省培养中亚留学生最多的院校之一。为了响应我省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号召,西北大学准备设立中亚学院,负责中亚留学生语言学习和学历教育、中国学生学习中亚语言和文化、中国语言文化在中亚的推广与交流等工作,以期为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扩大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记者: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将怎样去办?
     方光华:中亚学院由西北大学联合哈萨克斯坦师范大学、哈萨克斯坦外语学院、阿拉木图国立大学和南哈萨克斯坦州国立大学共同合办,隶属西北大学,为二级学院建制。主要包括四个中心和基地。
     一个是中亚留学生培养中心,主要职责是培养来自中亚各国的留学生,范围包括汉语言长短期进修培训、学历生教育和2+2双学位项目。为鼓励、吸引更多的中亚学生来学习,我校将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于奖励20-30名优秀中亚学生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有志于学业的中亚学生。
     第二个是中亚语言教育中心,主要面对中国学生开设的学习中亚各国语言文化的教育机构,在三个层面开展教育培养工作,一是中亚小语种语言培训,以语言教学为主,辅以对中亚各国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的了解性学习;二是在我校现有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中亚方向,增加俄语课程,主要培养有志于在中亚开展汉语教学和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三是选拔优秀研究生学习中亚语言和中亚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新时期的开发、研究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第三个是中亚汉语教师培训基地,负责中亚各国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在短时间内提高中亚本土汉语教师的汉语水平,使他们在本国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四个是中亚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要面对中亚各国开展学术研究的机构,研究范围包括东干族语言及文化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相关语言文化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格局研究、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亚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等。
     不难想象,未来陕西将会出现更多的中亚面孔,西安也逐渐融入与中亚合作的经济链中,并以“新起点”的崭新姿态向国际化大都市进发。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