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介绍

宗教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9月,隶属于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中心致力于宗教学基本理论研究、佛教文化研究、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宗教现状研究、宗教政策研究等领域。李海波教授为本中心科研带头人,于佳彬博士、张濯清博士、李心苑博士等为中心研究员,同时聘请海内外相关领域知名学者担任客座研究员。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以丝绸之路研究为背景,旨在通过探究“一带一路”语境下中国宗教历史与现状,为学界贡献丝路宗教的科研成果,为教界传播科学的理论支持,为政界提供咨询与服务。本中心为学术研究机构,诚意邀请国内外学者的加入,合作邮箱:20200095@nwu.edu.cn


科研工作

一、研究领域

本中心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宗教学研究。宗教学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研究宗教的性质、形态、类型、历史进程、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文化等。佛教的历史与哲学研究,主要关注研究佛教在印度的产生与发展演变,以及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中国佛教的历史进程、佛教信仰、佛教寺院等。研究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思想的演变、佛教宗派等。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佛教与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宗教现状研究,主要研究宗教现状、宗教政策与法规、宗教管理、宗教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


二、研究成果

《胜鬘经今译》,三秦出版社, 20128月。

《妙法莲华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8月。(注译)

《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负责第一部分《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写作18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月。(合著)

《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3月第三版;2016年出版法文版。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轮回范式的逻辑转换》,《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4期。

《宗教的临终关怀》,《中国宗教》,20122期。

《唐代政权与文殊菩萨信仰的互动》,《宗教学研究》,20114期。

《从楚山禅师坐化看佛教的死亡超越理论》,《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生死观探秘》,《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药师佛信仰的生死转换》,《法音》,2012年第10期。

《佛教死亡理论的生命关怀价值》,《灾难与人文关怀》,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1月。

会三归一〈法华经〉》,《华夏文化》,2010年第4期。

《济公小议》,《华夏文化》,2009年第2期。

《紫柏大师的文殊信仰情怀》,《五台山研究》,2011年第4期。

《佛教与临终关怀》,《佛教文化》,2009年第2期。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光明日报》,20143月理论版。

《临终关怀语境下佛教生死观的当代价值转换》,《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发挥佛教传统法门的现代价值——念死法门为例》,《中国宗教》,2014年第3期。

《药师信仰与生命质量》,《人文杂志》,2015年第6期。

《禅思想与中晩唐五代社会变革》

《古代汉地观音经典感应信仰研究》

《生态视野下的宋代绘画》


科研团队

一、院内研究员


李海波

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理科学士学位,2002年宗教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思想史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在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任教至今,2009年任职副教授,2014年任职教授。主要从事佛教哲学、佛教史、生命伦理学的研究。社会兼职有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文化研究室特聘研究员、马来西亚生命关怀与教育协会学术顾问、陕西国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中和文化研究会理事等。

主要成果:

《胜鬘经今译》,三秦出版社, 20128月。

《注译妙法莲华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8月,20171月再版

《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负责第一部分《文殊菩萨与民间信仰》写作18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月。(合著)

《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3月第三版;2016年出版法文版。(获得陕西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轮回范式的逻辑转换》,《世界宗教文化》,2012年第4期。

《宗教的临终关怀》,《中国宗教》,20122期。

《唐代政权与文殊菩萨信仰的互动》,《宗教学研究》,20114期。

《从楚山禅师坐化看佛教的死亡超越理论》,《西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生死观探秘》,《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药师佛信仰的生死转换》,《法音》,2012年第10期。

《佛教死亡理论的生命关怀价值》,《灾难与人文关怀》,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21月。

会三归一〈法华经〉》,《华夏文化》,2010年第4期。

《济公小议》,《华夏文化》,2009年第2期。

《紫柏大师的文殊信仰情怀》,《五台山研究》,2011年第4期。

《佛教与临终关怀》,《佛教文化》,2009年第2期。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光明日报》,20143月理论版。(获得陕西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临终关怀语境下佛教生死观的当代价值转换》,《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1期。

《发挥佛教传统法门的现代价值——念死法门为例》,《中国宗教》,2014年第3期。

《药师信仰与生命质量》,《人文杂志》,2015年第6期。

获奖情况: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两次,2015年大学生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奖”



于佳彬

历史学博士,方向侧重于中国佛教思想史与中国思想史学史。本科阶段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学基地班,硕士、博士阶段就读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论文《禅思想与中晩唐五代社会变革》获得2019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发表有多篇权威期刊论文,参与有国家级课题,承担有省级课题与多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要成果:

《战国秦汉时期的哲学史研究与中国第一次公共知识体系的形成》,第三届中国青年哲学论坛,2020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二程人性思想的佛教渊源》,黄河文化与二程理学高层论坛,20209月,河南省社科联会议。

《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渊源研究》,2019年陕西省社科基金。

《普遍与特殊之间——侯外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治史路径》,《人文杂志》,2016年第4期。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权威期刊)2016年第8期转载。

《〈资本论〉逻辑方法的中国运用——侯外庐的中国逻辑思想史研究》,《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2期。本文获陕西省第三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文科组一等奖。

《虞祭考》,《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禅门立宗理路之我见》,《安顺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梁漱溟对儒家礼俗思想的认识与重构》,《华夏文化》,2013年第6期。



张濯清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200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宗教美术,关注美术史与民间信仰的跨学科研究。承担中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等学科教学工作。与岘港师范大学、越南中部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学者针对中外文化交流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多次多地田野调研。在《美术与设计》《艺术百家》《中州学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4项,参编著作3部,曾获河南省社科联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要成果:

《礼下民间:宋元日用类书编撰与“礼治”思想的民间传播》,中国博士后基金会项目。

《宋元日用类书的版式设计、编辑策略与知识传播》,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宋画中地景图式的意象建构及其传播》,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郑州市艺术品市场研究》,郑州市社科联项目。

《宋代〈孝经〉题材绘画艺术及其功能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项目。

《河南省创意产业中传统工艺与设计融合的创新驱动研究》,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宋型文化与宋代孟子学》,河南省教育厅项目。

20世纪北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清初在越华商移民及其文化形态——以< 罗塔洲重修公亭碑>为线索》,《中州学刊》,2016.01

《宋代日用类书编纂思想》,《中国出版》2016.08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meaning of landsacape painting in Song Dynasty.WOP in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and Psychololgy 2020.06

《宋画中地景图式的意象构建及其传播》,《艺海》2020.09

《晚明文人古铜器鉴藏知识考察——以〈燕闲清赏笺〉为中心的探讨》,《南都学坛》2016.01

《古籍善本:是阳春白雪,也是小众收藏》,《中国美术报》2017.09

《案上云烟 明清铜炉鉴藏的前世今生》,《中国美术报》2017.06

《备受徽商追捧的弘仁绘画》,《艺术市场》2017.06

《回望草原:地域性画派研究范式的新探索》,《草原文艺论坛》2019.02

《从〈书画记〉看明清之际徽州书画交易》,《艺术市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世纪北京刺绣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百年京作》,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晚明铜器收藏研究》,《中国艺术市场史专题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李心苑

宗教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佛教。本科就读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博士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拥有宗教学、哲学、新闻学教育背景。曾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作访问学者。现出已出版著作2部、论文11篇,主持科研项目2个,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已获11个奖项,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奖项。被评为2020年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毕业生。曾担任北京光中文教馆“2017年第一期三好青年英文读书会青年讲师。

主要成果:

《金胎合曼:密宗及其祖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终南法脉》,陕西人民出版社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的历史地位与密法传承》,《法音》2017.4

《一路走来的祖庭情怀》,《法音》2016.12

《玄奘摄各界 丝路通古今——玄奘与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宗教学研究》2016.9

《佛教禅修与基督教灵修的对比》,《法音》2016.1

《从星云大师对三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看戒律中国化的最新发展》,道宣律祖与佛教中国化研讨会,浙江·湖州2018.12

《星云大师三学体系的人间性特点》,第二届人间佛教写作奖学金,江苏·宜兴2017.1

《〈维摩诘经〉对小乘佛教的超越》,第三届维摩诘与东亚文化研讨会,台湾·宜兰2016.10

《玄奘大师生命轨迹与慧命传承》,玄奘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陕西·西安2015.12

《人格、人心、人性——从戒定慧的实践到身心灵的圆满》,第二届青年佛教论坛,新加坡,2015.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宗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西安市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2017,中央统战部全国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大洋洲人间佛教的发展现状研究》,台湾人间佛教研究院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联合项目,2017.1-2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汉地观音信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14-2019

《新世纪以来西安地区报纸媒体对宗教问题的报道研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2


二、合作研究员


刘成有

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主任。198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兰州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社会兼职有: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台湾佛光山人间佛教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佛教、中国哲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支那内学院和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研究,近期比较关注东亚《大乘起信论》历代注疏。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项,出版著作(含合著、翻译)1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张文良

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5年,担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自2005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日本佛教。代表作有《澄观的华严思想研究》(日文)、《批判佛教的批判》、《日本当代佛教》等。兼任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评议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等。


徐文明

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河北禅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佛教哲学。科研成果有《中土前期禅学史》、《轮回的流转》、《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六祖坛经注译》、《中国佛教哲学》、《顿悟心法》、《坛经的智慧》、《维摩经译注》、《唐五代曹洞宗研究》、《维摩大意》、《佛山佛教》、《苦乐人生》、《广东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青原法派研究》、《杨岐派史》、《光孝寺与丝路文明》等十六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二百三十余篇。开设课程有:中国禅宗史、佛教文化、宗教学专题、宗教学、哲学概论、佛教哲学、禅宗公案选讲 、佛教美学等。


杨维中

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大学毕业后曾任职于博物馆,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起师从赖永海教授,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19986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后留校于哲学系(宗教学系)任教,200511月起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佛学、佛教史、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等。


韩焕忠

哲学博士,曾求学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等,现为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及儒道佛三教关系,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佛教四书学佛教庄子学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佛教交流史子课题陆上丝路佛教交流史等。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五台山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目前已出版的专著有:《天台学思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佛教四书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华严判教论》,济南:齐鲁书社,2014;台北:空庭书苑,2008年。《儒佛交涉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自觉觉他佛教教育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天台判教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


李利安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宗教史专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玄奘研究院院长。1980年入西北大学读书,相继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遴选为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2016年晋升专业技术二级岗。现主要从事中国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历史与思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涉及宗教学理论与宗教现实问题等领域。


谢阳举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1995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获思想史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西哲学比较、现代环境哲学等的教学研究。2001年获美国联邦保险基金资助赴美1年访问学者资助,200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新西兰1年访问学者资助。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主持国务院古籍办古籍整理项目、中宣部和教育部马工程项目中国思想史(首席专家之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夏英才项目、教育部中国传统文化视频课程项目(主讲道家道教、中国科学思想等)、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等以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环境哲学译丛》的委托翻译项目等多项。学术兼职有:陕西省孔子学会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干部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华中师大道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鹿邑老子研究会顾问等。主要开设课程有西方哲学史、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道家道教思想史专题、道家哲学研究、哲学与人生、道家哲学精神、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等。


张茂泽

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历史专业)学士、(中国地方史专业四川地方史研究方向)硕士,1993年考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毕业留校任教。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咨询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思想史、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参与完成四川省政府项目蜀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义等,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规划项目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研究等项目。主要开设课程有中国通史专题、中国宗教思想史专题、中国儒学史专题、宋明理学史专题、宗教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儒学史、中国宗教文化等。


王永智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道德文化研究会书记、副会长,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负责人,陕西省伦理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高校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委理论讲师团特聘专家。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道德与文明》等权威、核心及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教材10余本,6篇论文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获陕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创新奖。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厅局级及各级学会一等奖、二等奖等4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陕西省等相关项目30余项。获陕西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观摩一等奖,《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教案获得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教案201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


李福泉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世界史硕士、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流动站博士后。20087月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主要从事伊斯兰教什叶派和伊朗研究。曾到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联酋学术考察,20169月至201710月,曾赴伊朗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访学13个月。出版专著2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研究》《史学集刊》《国际论坛》《南亚研究》《世界民族》《西亚非洲》《世界宗教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截止20196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11人,其中7人考中博士。为本科生讲授《伊斯兰教史专题》,为研究生讲授《伊斯兰教史》和《当代宗教概论》。


王雪梅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玄奘研究院教授。四川师范学院历史学本科、硕士,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世界史(世界宗教与文化)博士。于20017月开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文献、佛教史及相关宗教文化研究,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出版专著2部,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西北大学学报》《中国宗教》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2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截止20206月,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8人。为本科生讲授《宗教学导论》《中国宗教史》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宗教史研究专题》《宗教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


袁志伟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哲学系主任,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哲学、少数民族宗教史、中国现代思想史。201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史专业并留校从事教学工。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曾获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现担任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等。


曹振明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学基地班,硕士毕业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201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2012年留校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2013-2015年借调国家教育部工作,并于同年10月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七期教育部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美国东部专题研修班2016年从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佛教与中国哲学、儒佛道思想与三教关系、中国思想文化等。


杨遇青

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西北大学文学院获得本科学历。200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思想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087月入西北大学文学院,20117月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从事中国史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中国文学思想史,主要关注1617世纪文学思想演变、地域文学传统、佛教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现任文学院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


李永斌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并获得宗教学硕士学位,2013年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167月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史、佛教史。曾到日本高野山大学、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学术考察。出版著作2部(含合著),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人文杂志》《浙江社会科学》《五台山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各1项;2019年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教师西北大学青年学术英才。为宗教学专业研究生开设《宗教学基本问题》《中国宗教史专题》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中国宗教通史》《宗教学概论》等课程。


白冰

西北大学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讲师,宗教学博士。主要从事佛教历史与思想的研究和教学。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3月至20153月在复旦大学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科研工作。出版专著一部,在《宗教学研究》《江淮论坛》《南昌大学学报》《禅与人类文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完成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获得陕西省委统战部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为本科生讲授《佛教史专题》,为研究生讲授《世界宗教史专题》和《宗教原著选读》。


谢志斌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师资博士后。2007年至2011年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艺术学学士学位;2011年至2019年就读于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分别获哲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20197月开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世界宗教文化、佛教历史与思想、宗教艺术。曾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等国进行学术考察。在《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其中1部为合著),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现主持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


教学工作

一、招生计划

宗教文化中心现面向全球招收优质生源。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外语(英语、俄语或日语)、宗教学概论、中外文化史等。博士研究生考试科目为外语、宗教历史专业课等。硕博士考生可根据个人条件选择推免考试。具体详情请及时查阅西北大学招生简章。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考生可直接联系西北大学招生办咨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招生邮箱: 20200095@nwu.edu.cn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哲学基础知识,系统的宗教学理论及各大宗教的基本知识,掌握我国宗教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宗教调查与理论研究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国际性学术视野和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宗教学专业理论人才,以及从事宗教事务管理、理论宣传、政策调研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并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三、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导论、宗教学研究前沿专题、宗教学研究专业英语、中国宗教史、西方宗教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宗教学导论、当代世界宗教、佛教概论、道教概论、伊斯兰教概论、基督教概论、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政策法规等。宗教生死学、宗教原著经典选读、佛教哲学、中国古代思想与社会、宗教社会学。佛教考古学、儒家思想史、道教史、宗教学概论、佛教文献学、中国宗教史、佛教史、禅宗典籍、伊斯兰教史。


四、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方立天,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哲学史》冯达文,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教学通论新编》吕大吉

《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

《宗教哲学》波伊曼著、黄瑞成译,人民大学出版社

《宗教学通论新编》吕大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走向神圣——现代宗教学的问题与方法》张志刚,人民出版社

《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教社会学》孙尚扬,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督教会史》沃尔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基督教哲学1500年》赵敦华,人民出版社

《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孙尚扬,东方出版社

《东正教》布尔加科夫,商务印书馆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张百春,上海三联书店

《伊斯兰教概论》,金宜久,青海人民出版社

《伊斯兰哲学》沙宗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佛学概论》姚卫群,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中华书局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道教史(四册)》,卿希泰,四川人民出版社

注:详情书目请参照报考年份西北大学招生简章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