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从1927年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员发动了清涧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第一支队起到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赤源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和武装力量止,西北红军在谢子长、刘志丹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数万军队的“围剿”,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6座县城,使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连接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1933年7月23日,中共陕北特委在葭县高家坬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大会主要总结了特委一年多来的工作,分析了陕北的政治、经济、军事革命斗争形势,并明确的提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加紧开辟了安定、绥清、神府3大游击区,同时扩大和建立了游击一、二、三支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任务。面对前期的工作失误,提出恢复县、区党、团组织,加强领导并且普遍的建立农会、互济会、赤卫队、妇女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展开抗粮抗税斗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内建立工农民主政府。会议通过了陕北中共党的政治任务决议案、组织决议案、军事工作决议案,选举了崔田夫为特委书记,鲁学曾为团特委书记。

陕北特委的第四次扩大会是陕北革命斗争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抓住了当时新的革命形势已经到来的有利条件,适时的做出了全面发动陕北游击战争的部署,推动了陕北革命斗争的历史转变。特委的第四次扩大会议的决策,则将党的工作由组织准备、由地下秘密工作转入公开发动的群众斗争。

1934年1月底,由党委书记崔田夫召集,在葭县的南坬村召开党、团特委联席会议。在会上,郭洪涛传达了北方代表的指示,在肯定陕北中共党的基础上,批评陕北特委右倾,犯了富农路线,对待游击战争消极怠工。与会代表对北方代表不切实际的批评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并决定继续按照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精神,扩大一支队、发展二、三支队,新建四、五支队,开辟绥、米、葭、吴边新的游击根据地,会议决定把党团组织分开,自成体系在各地发动群众,普遍成立赤卫队、少先队、贫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革命组织。这次陕北党团特委联席会议对陕北的革命斗争意义重大,不仅抵制了北方代表的错误指示,而且使陕北特委第四次扩大会议制定的正确路线得以贯彻实行,从此迅速的扭转了由1933年冬发生的挫折而引起的某些消极情绪,促使陕北的革命斗争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此形势之下,1934年4月上旬,中共陕北特委在葭县南区神堂沟召开了会议,在听取了各委员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对所谓的“陕北党犯了富农路线”错误观点进行了再一次的抵制,会议决定继续发展游击战争,壮大游击队力量,努力在陕北创建一师红军,武装开辟了村庄、扩大游击根据地,使苏区连为一片,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5月初,陕北特委又在葭县王家畔召开了陕北游击队和游击区代表联席会议。神堂沟和王家畔会议后,新的游击队不断地建立,红色区域迅速的扩大,群众斗争日益高涨。

到1934年10月,除神府苏区外,陕北三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1935年1月,陕北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选举马明方为陕北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陕北革命根据地宣告正式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范围北达府谷,南至佳县,西至榆林边,东到黄河,17个县,40多万人口,后来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连接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丝路文化